破环神大仁的头像-老王资源部落
这家伙很懒,什么都没有写...

2个月前
成  語 目不識丁 注  音 ㄇㄨˋ ㄅㄨˋ ㄕˋ ㄉㄧㄥ (變) ㄇㄨˋ ㄅㄨˊ ㄕˋ ㄉㄧㄥ 漢語拼音 mù bù shì dīng (變) mù bú shì dīng 釋  義 連「丁」字都不認識。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。#語本《舊唐書.卷一二九.張延賞列傳》。 △「不學無術」、「胸無點墨」 典故說明 「目不識丁」原作「不識一丁」。據《舊唐書.卷一二九.張延賞列傳》載,唐代時,張弘靖被任命為幽州節度使,掌管幽州地方的軍政。當他前往幽州上任時,當地百姓夾道觀看,看到他乘著轎子走在軍隊之中,大家都非常驚訝。因為當地的將軍都是與士兵一同日曬雨淋,從不坐轎子的,因此對他產生不好的印象。又因幽州為安祿山之亂的發起地,人民向來強悍尚武,張弘靖想改善當地的民風,便毀壞安祿山的墳墓,此舉更引起當地人民的反感。他的兩個從官韋雍、張宗厚行為囂張跋扈,常吃喝玩樂直到深夜,喝醉酒還要大隊人馬護送他們回家,燭火照得整條街通亮。看到不滿意的事就亂罵大叫,還對士兵說:「現在天下太平,你們會拉弓射箭有什麼用?還不如去認識一個『丁』字來得有用!」因為「丁」字是很容易認識的字,如果連「丁」字都不認識,那就接近文盲了。所以這句話不但誇讚了自己,也取笑了長於武藝的兵士。使得士兵們相當地氣憤,對他們深惡痛絕。後來「目不識丁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,用來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。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 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。 使用類別 用在「才識淺薄」的表述上。 例句 他目不識丁,你寫字條給他有什麼用? 現代教育如此普及,還有目不識丁的人嗎? 他可能目不識丁,連報紙拿反了都不知道。 他是個文盲,目不識丁,你就別為難他了。 由於時局動蕩,有些人因為失學而目不識丁。 老婆婆目不識丁,但歌仔戲文卻可全本地背誦。 我本目不識丁,今天所以會寫字,完全是自學來的。 爺爺說他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沒唸過書,目不識丁。 來到這異國都市,面對滿街外文,我變成目不識丁的人了。 為政者必須知道,國家越多目不識丁的國民,就越難強盛。 辨  識 近義成語 不識之無、目不知書、胸無點墨 反義成語 知書識禮、滿腹經綸、學富五車、識文斷字 「目不識丁」及「胸無點墨」都有知識水準低落的意思。 「目不識丁」側重於一字不識;「胸無點墨」側重於學養程度低。 目不識丁 胸無點墨 例句 ○ ㄨ 他可能∼,連報紙拿反了都不知道。 ㄨ ○ 哪知他∼,雖然急得滿頭大汗,這下聯是怎樣也對不出來。
2个月前
成  語 川流不舍 注  音 ㄔㄨㄢ ㄌㄧㄡˊ ㄅㄨˋ ㄕㄜˇ 漢語拼音 chuān liú bù shě 釋  義 義參「川流不息」。見「川流不息」條。 典  源 此處所列為「川流不息」之典源,提供參考。 ※《論語.子罕》1> 子在川上曰:「逝者2>如斯3>夫!不舍4>晝夜。」 〔注解〕 典故或見於《後漢書.卷五二.崔駰列傳》。 逝者:指逝去的時光。 斯:指河水。 舍:放棄。通「捨」。 〔參考資料〕 《後漢書.卷五二.崔駰傳》 少游太學,與班固、傅毅同時齊名。常以典籍為業,未遑仕進之事。時人或譏其太玄靜,將以後名失實。駰擬楊雄〈解嘲〉,作〈達旨〉以荅焉。其辭曰:……今聖上之育斯人也,樸以皇質,雕以唐文。六合怡怡,比屋為仁。壹天下之眾異,齊品類之萬殊。參差同量,坏冶一陶。群生得理,庶績其凝。……方斯之際,處士山積,學者川流,衣裳被宇,冠蓋雲浮。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「川流不息」之典故說明,提供參考。 「川流不息」原本的意思是指河川水流永不停歇。息,就是停止的意思。這句成語的典源有兩種說法:一種說法是認為出自於《論語.子罕》篇,孔子所說的「逝者如斯乎!不舍晝夜。」孔子有一天來到河邊,看到晝夜奔流不息的河水,不禁感嘆時間消逝不就像流水一樣嗎?這是從「川流不息」的自然現象領略到時間的流逝,後來也作「川流不舍」。另外一種說法,則是認為這是出自於《後漢書.卷五二.崔駰列傳》:「處士山積,學者川流。」的「川流」。這裡的「川流」就是如河水之流動,有穿梭往來的意思。所以這兩句話是在形容當時才德之士多,堆積如山,連綿如流水,往來不停。南朝宋.鮑照〈結客少年場行〉:「日中市朝滿,車馬若川流。」的「川流」用法也是一樣。因為後代「川流不息」的用法,多為此意,所以視為典源自也可通。但是深究起來,此處文獻上的「川流」都只是借用流水現象,未見強調「不息」的意思。所以「川流不息」的意思,或者以出自於《論語》較為恰當。 書  證 南朝梁.元帝《金樓子.卷二.后妃篇》:「過隙難留,川流不舍,往而不還者,年也。」 南朝梁.皇侃《論語集解義疏.卷五.子罕》:「孫綽云:『川流不舍,年逝不停,時已晏矣!而道猶不興,所以憂歎也。』」 參考詞語 川流不息 ㄔㄨㄢ ㄌㄧㄡˊ ㄅㄨˋ ㄒㄧˊ chuān liú bù xí